学习知识|迢迢牵牛星的作者是谁,迢迢牵牛星汉佚名带拼音


迢迢牵牛星的作者是谁? 《迢迢牵牛星》的作者没有确定, 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 。
原诗:
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 。
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 。
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 。
河汉清且浅, 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
译文:
那遥远而亮洁的牵牛星, 那皎洁而遥远的织女星 。 织女正摆动柔长洁白的双手, 织布机札札地响个不停 。 因为相思而整天也织不出什么花样, 她哭泣的泪水零落如雨 。 只隔了道清清浅浅的银河, 两界相离也没有多远 。 相隔在清清浅浅的银河两边, 含情脉脉相视无言地痴痴凝望 。
扩展资料:
诗前六句写思妇相思之苦 。 诗人画出一幅织女相思图景, 首句似写牛郎, 实是写织女眼中之牛郎, “迢迢”亦是织女心中感觉相距迢遥 。 “皎皎”二字既符合织女星的自然属性, 也是刻划人间思妇的“娇丽纯洁”形象 。 “纤纤”使人如见其形 。 “札札”则如闻其声 。
“终日”句与《诗经·卷耳》“不盈顷筐”异曲同工, 乃是用一个典型细节反映人物心理活动 。 试想, 怀人因身在此而心在彼(牛郎), 故忘却眼前事, 故无心劳作 。 诗上半篇构思新巧, 用语得体, 有情有形, 妙笔可人 。
后四句诗道出织女心中咫尺天涯的哀怨:在她看来河汉是既“清”“且浅”, 是可以涉足而过的 。 那么这“相去复几许”的河汉并非迢迢路远, 为何对她说来却可望而不可及 。
诗的结句尤其强调了“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这种可望不可及的现象, 把牵牛织女相隔之近写得很清楚, 不用半点议论, 却足见其别离之苦, 及其不得相会之恨 。 至于是什么力量强迫他们分离, 自然会引起人们的联想 。
参考资料来源:

古诗迢迢牵牛星的作者是谁 《
古诗十九首
》, 《古诗十九首》是
东汉末年
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 最早见于南朝梁代
萧统

文选
》 。 这十九首诗没有题目, 一般拿每首第一句作题目 。
迢迢牵牛星的作者? 这是一首乐府诗 。 乐府是汉武帝时开始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官署,负责采集民歌, 应该没有具体的作者, 乐府是整理者
迢迢牵牛星的作者是苏轼吗? 无名氏
《迢迢牵牛星》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 是《古诗十九首》之一 。 此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 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 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 。 字里行间, 蕴藏着一定的不满和反抗意识 。 诗人抓住银河、机杼这些和牛郎织女神话相关的物象, 借写织女有情思亲、无心织布、隔河落泪、对水兴叹的心态, 来比喻人间的离妇对辞亲去远的丈夫的相思之情 。 全诗想象丰富, 感情缠绵, 用语婉丽, 境界奇特, 是相思怀远诗中的新格高调 。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牵牛和织女本是两个星宿的名称 。 在中国, 关于牵牛和织女的民间故事起源很早 。 《诗经·小雅·大东》已经写到了牵牛和织女, 但还只是作为两颗星来写的 。 《春秋元命苞》和《淮南子·俶真》开始说织女是神女 。

而在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洛神赋》和《九咏》里, 牵牛和织女已成为夫妇了 。 曹植《九咏》曰 “牵牛为夫, 织女为妇 。 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 七月七日乃得一会”, 这是当时最明确的记载 。 可见中汉末三国时期牵牛和织女的故事大概已经定型 。 《迢迢牵牛星》即依牵牛和织女的故事情节创作而成 。
此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 。 今人综合考察《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情感倾向、所折射的社会生活情状以及它纯熟的艺术技巧, 一般认为这十九首诗所产生的年代应当在汉末献帝建安之前的几十年间 。

推荐阅读